骨质疏松因其发病隐蔽、后果严重,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上周末,浙江省疾控中心针对杭州市各区的200多名社区医生,进行了关于骨质疏松的培训,预防骨质疏松今后要从社区做起。
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陈锦平说,女性在围绝经期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会大增,他曾经接诊过一位绝经后的大妈,5年内发生4次骨折。
65岁大妈5年内骨折4次
在这次培训会上,浙江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陈锦平向社区医生们讲了一个典型病例。
“这位患者今年65岁,姓周,杭州人。5年前,因为意外碰伤,导致右手腕骨折。她来医院检查,我发现她骨量减少,属于典型的更年期导致的骨质疏松。”陈锦平说,当时周大妈右手腕骨折情况不是很严重,不需要做手术,采取了复位治疗。
第二年,有一次周大妈在家里搞卫生,阳台的地砖太滑,不小心摔了一跤,导致左髋部粉碎性骨折,做了左侧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后,她在家休养了3个多月。
去年初,周大妈到菜场买菜,回家时过马路,一辆电动车疾驶而过。她为了躲开这辆电动车,一下子没站稳,摔倒了。当时,周大妈觉得右侧小腿和脚踝的位置痛得厉害,一动也不能动。路过的市民帮她叫了120救护车,送到浙江省人民医院。一检查,发现右侧小腿的胫骨和脚踝都骨折了。当时接诊的就是陈锦平医生。
3个月前,陈锦平医生又在医院和周大妈见面了。“当时她住在骨科病房,我查房时看到她,还在想她怎么又住院了。问了一下才知道,原来她爬楼梯时又摔了,这次是右侧髋部骨折。”
两天后,他为周大妈做了右侧髋关节置换手术,算上这次,周大妈5年内做了4次骨科手术,每次都是因为骨质疏松引起的。
骨质疏松是“沉默的杀手”
陈锦平医生说,骨质疏松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大多数患者在早期没有症状,随着人体骨质的逐步流失而出现症状,晚期大多数病人会出现全身关节疼痛,甚至稍有不慎就摔成骨折。
根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发布的《中国骨质疏松白皮书》,截至2009年,我国至少有6944万人患骨质疏松症,约占总人口的7%,另有2.1亿人骨量低于正常标准,存在骨质疏松的风险。我国50岁以上的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为15.7%,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这一比例还将逐步提高。
“在很多人看来,骨质疏松是随着年龄增大而出现的自然现象,是小病,不碍事,其实骨质疏松的后果非常严重。”
陈锦平说,骨折是骨质疏松的最大危害,也是老年人致死、致残最常见的原因。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发表的一组数据显示,全球每3秒钟就会发生一起骨质疏松性骨折,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会在50岁后遭遇一次骨折,20%的髋部骨折患者会在骨折后的6个月内死亡。
这些人尽早做骨密度测试
一般来说,女性在35岁、男性在40岁,骨量达到最高值。在此之前,由于成骨细胞的作用,骨形成大于骨丢失,就像往银行存款一样,你的账户上一直有余额。此后随着年龄增长,骨量开始流失且不可逆转。若不及时“储备”骨量、补充钙质,骨骼质量将会变差,进而引发骨质疏松、骨折等骨骼健康问题。因此,不只是老年人要预防骨质疏松,中青年也应要重视。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绝经期后的女性及中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
浙江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秘书长、浙江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医师赵晶晶说,一般来说,女性在45岁以后逐步进入围绝经期。在绝经以后,随着年龄增长,钙质流失会很快。骨质疏松后骨头被压扁,导致身高萎缩,发生骨折的几率也大增。
此外,不良饮食习惯如酗酒、咖啡因摄入过多,也会使人体缺钙,导致骨质疏松。这几类人群应尽快到医院进行骨密度测试,及时监测自己的骨质健康状况。
钙质和维生素D要同时补
赵晶晶介绍,人体中的钙有99%存在骨骼和牙齿里,钙是决定骨骼健康的关键元素。很多人以为从日常饮食中就能获取足量的钙质,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结果,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日钙摄入量只有400毫克左右,与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800毫克至1000毫克的日推荐摄入量相差甚远。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就要注意饮食中钙质的摄入,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豆腐、虾皮、紫菜等。在婴儿期、青春期适当补充钙剂。
“值得注意的是,钙在体内吸收必须有维生素D的参与,有些儿童明明在不断补钙,一检查,还是缺钙,主要原因是没有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通过日晒在体内激活,通过光照,人体皮肤表面的7—脱氢胆固醇会转化为维生素D,帮助钙质吸收和利用。因此,钙质和维生素D同补,能达到更好的补钙效果。”
赵晶晶说,除了摄入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之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多晒太阳,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能够预防骨质疏松。
陈锦平医生则提醒,对于围绝经期女性来说,适当使用激素补充治疗,可以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激素补充治疗有一个“时间窗”,一般是在绝经后10年之内。因此,围绝经期女性要注意把握好“时间窗”,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激素补充治疗。